此《脉经》由西晋医学家王叔和编撰。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其内容阐述脉象二十四种并论述脏腑、经络 、病证、治则、预后等。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此为明代翻刻宋嘉定时期何大任本。
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共十卷。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二、三则以脉合脏腑经络,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依据;卷四诀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卷六列述诸经病证;卷七-九讨论脉证治疗,其中卷七以伤寒、热病为主,卷八为杂病,卷九为妇产科、小儿病证;卷十论奇经八脉及右侧上下肢诸脉。本书的最大贡献有二。其一:首次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其二:本书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保存下来。
北宋熙宁元年(1086)校正医书局曾刊行《脉经》初刊大字本,其后绍圣三年(1096),国子监又刊行了小字本。到了南宋,又有多种版本,已知有福建建阳书坊刊本、广西漕司刊本,以及太医院何大任刊本和其它未详本,但以上版本均已失传。所幸元代泰定四年(1327),河南龙兴道儒学重刊了《脉经》广西漕司本。此后,又有何大任本《脉经》的翻刻本出现。从而形成了所谓何大任本和龙兴本两大系统。约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一种佚名氏翻刻本(此本),是现存唯一接近宋版《脉经》原貌的刊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